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存量;环境质量底线兜底承载力;资源利用上线封顶开发额度;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产业准入要求;环境管控单元覆盖全域,直抵乡镇。4年来,“三线一单”生态分区管控体系从无到有,成效卓著,中国生态保护走向精准管理。
划红线,拉清单,看似是简单的技术工作,实则要处理好守底线与谋发展的关系。其中,“三线”条条分明,构成评定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框架;集成“三线”管控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单”,能为产业政策提供更细化的标准。因而,编制“三线一单”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把衡量区域生态禀赋、合理选择产业形态的新标尺,守住生态底线,谋求绿色发展。
既为标尺,应有清晰“刻度”。“三线一单”从来不是抽象的推演,而要解决一系列“哪里该保护,哪里可开发”的现实考题。只有将模糊分散、难以落地的管控需求梳理清晰,化解“资源都想占、污染无人管”的权责归属难题,才能成为行之有效的生态管控解决方案。针对前者,生态环境部按照先后两梯队、省市两层级的梯次推进,一边探索,一边完善,实现了编制“三线一单”工作逻辑一致与差异灵活的统一。针对后者,借鉴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网格”概念,引入“环境管控单元”机制,既框定了生态环境管控格局,又使管控要求能够落实于具体空间,有利于压实管理责任,筑牢生态根基。
标尺之利,在于“治本”。作为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手段,“三线一单”能够以可视化、数据化的客观标准,减少环评审批工作中主观因素的干扰,从源头上预防不适宜的产业项目造成区域内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此外,“三线一单”并非只能做“把关的门神”,还能扮演“劝善的菩萨”。作为一种刚性机制,有利于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倒逼和引导作用,强化产业绿色转型,拓展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途径。
虽有好尺,仍需善用。“三线一单”编制虽难,重点仍在落地应用。从应用场景来看,“三线一单”成果可以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和执法监管等方面发挥作用,进一步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开发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等多种类型的规划编制相衔接,提升环评审查效率,为政府招商引资、产业布局优化与升级提供决策建议。从使用主体上看,增强“三线一单”数据共享系统的开放性,赋予企业和公众一定的查阅权限,能够凸显“三线一单”作为绿色标尺的普惠性,增强全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来源:人民网
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