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是上海最为珍贵、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促进和保障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决定》,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法治保障。5年过去,把崇明建设成世界级生态岛,成为生态文明排头兵、绿色发展先行者的目标是否达成?
今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8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关于促进和保障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决定》情况的报告。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莫负春说,生态岛建设纲要确定的27项指标中26项达到了2020年目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五大类25项指标中,12项进展超过预期、13项进展符合预期,示范区创建提出的“2020年形成世界级生态岛基本框架”目标基本达到。
生态环境质量上海最优
这些年,生态岛的生态保护修复成绩斐然。
作为上海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崇明生态岛持续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形成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大型湖泊等高能级生态资产,成为全市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最强的区域。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必经之地,崇明生态岛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水鸟物种数增加至11种,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生态岛的环境质量也在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海最优。数据显示,全岛构建水集约化格局,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水平,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分类考核排名上海市第一,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pm2.5、pm10浓度等指标控制效果全市最佳,水体、土壤、大气质量保持上海市最优水平。
生态岛的服务功能价值也在进一步增强,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约占全市80%,大气净化、固碳释氧、缓解热岛等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超过全市总量50%。
产业转型与民生福祉双提升
崇明是一个拥有80万岛民的生态岛。
执法检查发现,生态岛的产业转型与民生福祉双提升。生态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第一名。生态岛创新开发生态就业岗位,出台生态养老补贴政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90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57元,有效增强生态岛建设的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但执法检查也发现,崇明产业发展状况与世界级生态岛的定位还存在较大差距。生态产业体系不成熟,财政依赖性较大,第一产业主要是一般性种植业养殖业,特色不明显,种业、种源产业培育不够;第二产业中与世界级生态岛相匹配的产业转型布局尚未形成,第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另外,尽管生态岛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但城乡区域发展还存在差距,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增长动力还不足,农民增收面临很大压力。
为此,常委会委员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出台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方案,缩小崇明与全市的收入差距,推动中心城区与崇明挂钩结对开展旅游、康养、体验式休闲农业项目合作等形式,促进上海都市居民的需求与崇明生态岛的资源得到有效对接。
将重大生态产业项目优先落地崇明
多年来,崇明严守生态底线,夯实了丰厚的生态基础,生态示范效应显著增强,但也应看到在生态保护的框架下,生态的脆弱性长期存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还在探索。执法检查发现,崇明生态发展空间布局面临新形势,生态岛的现状建设用地目前已达到2035年规划目标的93%,新增建设用地容量受限,存量建设用地统筹调整、盘活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审议中,不少委员提出,生态岛建设应该率先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探索走出一条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控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提高生态岛的人才吸引力,寻求破题之策?
常委会委员建议,一方面,研究完善崇明对外跨江通道布局,做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形象的整体推介,提高国内外影响力,另一方面,优化产业布局,将重大生态产业项目优先落地崇明,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合作共建“碳中和岛”。同时,建议在科技发展、金融支持、人才发展激励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
来源:上观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