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在例行发布会上强调,对环评文件弄虚作假、粗制滥造始终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刘志全指出,今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一)》,首次将环评机构和人员弄虚作假纳入刑法定罪量刑。生态环境部将推动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信用管理机制、司法衔接机制三大机制,对发现的环评弄虚作假等问题,回溯环评文件编制、评估、审批、召集审查全流程,明确各方面责任,并对有关单位和人员依法实施“双罚制”。
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将49份环评文件涉嫌严重质量问题线索移交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依法查处,多个单位涉嫌违法问题线索已移送公安机关。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对相关建设单位,已依法处以罚款600余万元,并对相关责任人处以罚款。针对一些环评单位超出技术能力肆意“拉业务”,编制的环评文件粗制滥造甚至弄虚作假问题,加大抽查力度。
刘志全介绍,去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对10多万份环评文件开展智能校核,分八批对1019份环评文件开展重点复核,对50家环评单位和69名编制人员予以失信记分。全国已有213家单位和207人列入环评失信“黑名单”或限期整改名单。
此外,今年生态环境部建立了环评人员从业异常情况预警机制,分季度向地方通报 98名异常从业的环评人员,要求从严监管。目前,正在组织开展违规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诚信档案专项整治,对无技术能力的空壳环评公司和“挂靠”环评工程师进行集中清理。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来源:澎湃新闻
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