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30日消息(记者黄玉玲)30日,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主办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专场召开。从申办到筹办,北京市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原则,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与绿色办奥相结合,多措并举打造天蓝、水清、生态美的城市新面貌。
“气”质提升 市民“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建华在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以来,北京市聚焦细颗粒物(PM2.5)污染,深化“一微克”行动,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气污染,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
于建华表示,修订《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实施《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全力构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在用大气类地方标准达41项;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有效支撑了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污染企业整治退出等重点措施的实施。在环境监测、污染源监管等方面全面构建“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化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实现对街道(乡镇)颗粒物监测全覆盖;搭建全国首个重型汽车在线监控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创新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利用“热点网格”技术,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执法。绿色发展成果丰硕。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大力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燃煤消费总量不断下降,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优质能源占比逐年提高。车辆结构绿色优化,疏堵结合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112.5万辆,推广新能源车48.5万辆,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机动车占比达70%,机动车结构达到历史最优。城市面貌绿色洁净,狠抓施工、道路、裸地扬尘精细化治理,城市洁净度显著提升。
记者获悉,2021年北京市继续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截至10月底,PM2.5累计浓度32微克/立方米,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优和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中最优的“双优”成绩。其他三项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SO2)浓度已连续多年仅为个位数,远优于国家标准,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民“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
“碳”索创新 先行先试贡献“北京经验”
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0年,北京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0.41吨,比2015年下降了26%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20.5%的“十三五”任务,为全国各地低碳城市建设贡献了“北京经验”。北京市将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碳市场运行机制、管理体系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转型,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于建华提到,为抓好减污降碳协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研究编制北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用好市场机制,助推减污降碳,深化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发布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等多项地方标准,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超21亿元。积极争取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CCER)落户北京。探索先行先试,做好典型示范,发起“首都头部企业低碳发展倡议”,推动头部企业积极履行减碳社会责任,探索实践率先示范,如排水集团积极做好低碳运营的“减法”和开发利用再生能源的“加法”,被选为全国低碳发展典型案例。汇集国际经验,展示北京实践,连续5年举办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为推动国际大都市携手应对环境挑战、共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EI指数连年攀升 生态文明建设亮出“金名片”
于建华在发布会上介绍,从“小生物”看“大环境”看“大生态”,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以“北京是你的家也是我的家”为主题,推出“北京生物图鉴”系列科普,讲述北京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的动植物和其他生物。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推出“大美北京”线上展览,向世界展示了生机盎然的“北京湾”。
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污染减排“减法”的同时,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南水北调、平原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及其他绿化工程,做好扩大环境容量的“加法”,生态环境状况稳步向好。“十三五”期间,北京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年攀升,由2015年的64.2增长到2020年的70.2,增长9.3%。减排扩容,EI指数连年攀升。
记者获悉,2020年北京市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5086种,发现70种北京新记录种。2021年6月5日起《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实施,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纳入市委生态文明委年度重点工作,把开展本底调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同部署、同落实。
来源:央广网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