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beat365平台官方网站!
首页 > 动态信息 > 环境要闻

中国发布丨3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应如何实现这一艰巨目标

   日期:2021-11-05     浏览:183    

中国网11月5日讯(记者 彭瑶)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一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26次会议(下称COP26)近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等议题持续引发全球关注。

COP26召开前夕,中国接连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重磅文件,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但中国近年来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绿色发展中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7月20日,杭州,志愿者在“碳中和林”进行日常巡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新华社图片库

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历来是气候行动的积极推动者和坚定践行者。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约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20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4%,超过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的目标。同时,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9%,比2005年提升了8.5个百分点,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显著下降。

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每年覆盖的碳排放量超过45亿吨,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在马军看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取得的最大成效,是对快速增长的煤炭消耗和由此引发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管控。“从2000年开始,中国煤炭的消耗量在12年间增长了3倍,2013年,中国开启大气污染治理,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煤炭消耗显著降低,从而也遏制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碳达峰碳中和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称“双碳”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力度,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马军表示,在当前全球发生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但要满足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作为“世界工厂”,还要为全球的供应链在进行生产,势必要消耗大量能源。

“目前,钢铁、冶炼、化工等一些重要行业减排路径尚不清晰,一些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我们整个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模式、建筑模式、生活方式都面临着重要挑战。”马军认为,与随着发展阶段演进和高碳产业转移实现“自然达峰”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要在短短30年时间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型,用“艰苦卓绝”来描述绝不为过。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们自己要去做”的事

既然任务艰巨,中国又为何要如此严苛要求自己?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国并没有积极行动来兑现减排承诺,照此下去,全球气温会上升至少2.7℃,这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马军表示,当前全球气候形势非常严峻,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提出“双碳目标”,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同时,中国本身在环境质量改善、能源安全保障等方面也有自己的需求。

“如果实现碳中和,能够让全国主要地区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的健康标准,那么对中国的环境改善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马军认为,一方面,中国大气、水、土壤、海洋污染治理工作必须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将有效解决国内能源供给安全问题。

“中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都需要去做这件事。从这些意义上来讲,就可以理解中国最高决策层为何说‘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了。”  

马军建议,要借助市场化力量构建碳市场,通过绿色金融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在供应端减少煤炭消耗,通过建设储能设施减少可再生能源不稳定性带来的影响,建设智能电网;在需求端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对高耗能产业进行节能改造。中国在数字化、信息化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如强大的数据监测能力,各界可以应用披露的数据形成很多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此外中国也开发了企业碳排放核算平台,可以借助这个平台高效低成本地完成核算核证,为后续科学目标的设定、减排路径的识别极大地提升效率。

今年9月,中国还宣布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充分展示了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决心和魄力。

“中国不但是可再生能源最大的投资国、使用国,也是最大的设备生产国,研发投入大幅提高,也可以为世界更多地输出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能力。”马军说。

来源:中国网

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