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正式落下帷幕。6天内,有太多难忘的瞬间。这其中,“低碳风”令众多参会者印象深刻。低碳绿色展厅、低碳科技、绿色发展会议勾勒出哪些未来场景?拥抱绿色未来,还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低碳科技:低碳数据中心、低碳文印......
位于国家会议中心的中国服务贸易成就展是一个低碳绿色展厅,其展区内90%以上的搭建材料都可实现回收再利用,秉持了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环保理念。
走进各个展厅,各种低碳科技产品更是随处可见。来自华为的“低碳数据中心”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一直以来数据中心是整个IT行业的“能耗大户”。为了降低降温成本,微软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将数据中心设置在海底。阿里云数据中心设置在千岛湖,因地制宜采用了湖水制冷,全年可节电约数千万度,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1万多吨标煤。
“数据的传输和存储都会产生碳排放,低碳数据中心选择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界的能量,实现节水节电。”华为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传统的数据中心采用铅酸电池,最新的低碳数据中心使用锂电池。相较于铅酸电池,锂电池生命周期更长,占地面积更小、故障率低。此外,使用模块化的设计,使企业可随时扩容。”
不远处,一位小朋友正在仔细观察“爱普生”的一台无水再生纸系统“变戏法”。5分钟前,工作人员将厚厚的一沓废纸放了进去,这会儿一张张崭新的白纸生产出来了。“爱普生研发的干纤维技术通过分离、粘合、按压三个步骤,可让办公用纸重获新生,与传统造纸方式不同的是,纸张再生过程中无需消耗水资源。”工作人员表示,“平均每5秒出一张纸,一个小时约720张左右。”记者了解到,这样一台机器,一年可以节水7553吨,减排6.13吨二氧化碳,少砍树84棵。
绿色出行:从“观望者”到“践行者”
“一般来讲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也呈现为经济学上的库兹涅茨曲线,就是倒U型曲线的规律,如果排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阈值之下是绿色发展,对环境没有影响,如果超过了这个值,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将带来大的影响。”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表示,交通运输行业是三大主要的碳源之一,研究表明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火电占41%、建筑占27%、汽车占25%。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占到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4%。其中,公路运输,占到我国交通运输碳排放的75%。
“碳达峰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业方方面面,要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情景和发展路径。”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海表示,通过推动运输结构方式的变革,建设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来实现碳达峰、碳减排;推动交通运输消费理念的变革,打造绿色出行的服务体系;通过推动低碳技术,特别是新能源的实现来提升综合的能效和提升减排的效率;推动智慧交通模式的变革,构建更加高效的运输模式和运输组织方式;通过交通治理的现代化来实现运输效率的变革,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发展和绿色责任?波士顿咨询大中华区能源咨询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课题负责人苏日娜表示:“我们更关注是企业在生产活动产业链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我们称之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的减排,对于企业来讲,更大的责任是要求自己的上游供应企业也能够实现自己零碳的战略,所以我们在全球帮助大型的OEM(代工生产)厂商,比如宝马集团、苹果集团在做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零碳战略。”
“每个人都是这套体系发展的评价者,而不光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从绿色出行的观望者到绿色出行的践行者,必须是出行体验的提升以及整个激励体制的变化,追求效果而不是数字。”国家能源计量中心负责人刘莹说。
无废城市:实现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共有“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解决城市突出的环境问题。作为试点城市,徐州市通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不同类型固体废物协同共治,化“邻避”为“邻利”,同时将生态修复和城市转型有机结合,把“废弃矿山”变为“金山银山。”
“无废城市”建设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国际社会对‘无废’理念高度重视,将‘无废’(zerowaste)和‘零碳’(zeroemission)的理念相结合,协同增效是一个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教授、联合国环境署巴塞尔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表示,“现有机制严重低估了固体废物管理对减排的贡献,未来‘无废’情景下将进一步年均减少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0%。建议引领国际趋势,支持‘无废城市’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协同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认为,“接下来,需要加强‘无废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将发展双碳目标导向的循环经济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此外,综合运用价格机制、财税政策、绿色金融等经济手段,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公众如何参与“无废城市”的建设?其中,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大家息息相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需要着眼于转变人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并为此提供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基础设施、教育等,让人们愿意选择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转型-亚洲区域政策宣传项目中国协调人郑莉霞说。
来源:新华报业网
20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