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海在绿色转型、循环经济方面已有诸多实践。加快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循环经济,打造“无废城市”标杆和循环型城市“上海样板”,要落实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构建国际话语影响力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更加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引领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和创新,进一步制定与国际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国际标准和趋势相符的长期目标和规划。例如,设定到2050年实现全面循环经济的目标,并就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废物产生量、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等制定具体的中期和短期目标,力争上海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发挥领导作用。近年来,上海利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成功召开了绿色经济相关的分论坛会议,如在此基础上将分论坛提升为独立的国际论坛,可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同时,可以设立专项访学、留学基金,用于各高校、院所招揽从事于循环经济、绿色转型等方面的国际人才,进一步将上海打造成全球循环经济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探讨全领域绿色转型
循环型城市功能构建,包括建筑环境、能源系统、城市型交通系统、城市型生态经济和生产系统等方面。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更加注重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推广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方式,优化城市农业和食品系统,以及推动产业升级和资源高效利用。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压力,也能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竞争力。在建筑环境方面,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鼓励建筑设计中引入节能和环保理念,以及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在能源系统方面,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例如,可以通过政府引导,鼓励企业投资循环经济项目,支持学术机构进行相关研究,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与国际友城建立绿色转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利用上海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创新体系。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则能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推动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与此同时,加强循环产业的对外开放措施,加强对具有先进经验的国外固废处理企业的引导。
培育市民循环经济意识
市民意识的培养和市民参与的促进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循环经济的参与度。例如,在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宣传的基础上,鼓励市民使用环保产品和服务,参与社区绿化和废弃物减量活动。同时,可以借鉴海外经验,通过市民、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推动减少、再利用、回收的“3R”实践。普及对市民的环保教育。例如,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让市民了解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通过激励机制,如积分奖励等,鼓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