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beat365平台官方网站!
首页 > 动态信息 > 环境要闻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日期:2024-01-09     浏览:54    

刘瀚斌 陈诗一

自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探索,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呈现出景村共生、城乡共富的新图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为更加精准识别区域生态要素、高质量保护自然环境、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但在实践中,各地还存在生态产品目录不全面、经营开发产业化手段不成熟、生态产品溢价效应不足等问题。对地方而言,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路径,还需要“大开脑洞”,突破原有经济学视角下的操作模式,创新找出符合生态系统独有特点的转化路径。

第一,进一步厘清区域范围内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从调查监测到价值评价,从经营开发到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视角对原有生态经营模式进行再归纳,另一方面要鼓励各地识别之前忽视的、科技手段暂时无法明确的生态产品,形成更准确、全面的目录清单。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形态丰富、功能多样,按类型可分为水域的淡水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陆地的沙漠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因地制宜地梳理和分析所在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基础。例如,大兴安岭地区编制了全国首个开放式寒温带陆域生态系统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对冻土、冰雪等特有的自然生态进行了核算。

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厘清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类型,有利于分析生态系统的复合价值。例如,北京门头沟、浙江湖州安吉等地选取特定区域开展价值开发模式,围绕农业农村、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生态林业、绿色能源、工业生产、生态旅游、生态修复等项目类型综合评估特定地域单元的生态效益。

第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先后顺序。

根据国家对生态产品的分类,主要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其中,调节服务主要反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身恢复、生态调节能力,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固碳释氧等,是表征生态系统功能最为根本的要求。物质供给、文化服务等价值实现,均是在生态系统发展良好基础上衍生的。

如果说调节服务是生态系统的保值部分,物质供给和文化服务则是增值部分。大兴安岭广袤的山体和浩瀚的森林是抵御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风的重要屏障,维护了东北和华北的生态安全。这种维护地区安全的价值,便是生态调节服务的直接体现。江西赣州上犹县的森林覆盖率超过80%,为当地的空气质量优化、地表水净化、湿地养护提供了重要支撑。加之拥有多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促使当地形成茶园、油茶林、毛竹林等资源家底,形成了物质供给的资源基础。此外,茂密的森林催生了“森系”主题旅游产品,孕育登峰览胜赏野趣的文化服务价值。

第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寻找多元化应用场景。

从江西、浙江、安徽、内蒙古等地的实践案例来看,城市化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很多是从当地历史文化中寻找灵感。例如,黄山、建德、淳安等地就以流经皖浙两省的新安江、千岛湖为载体,开发“全域生态”“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等生态品牌,将千年文化传承瑰宝与地方山水深度结合。再加上流经城市的水光山色美景,让每一个泛舟新安江上的人都深感青绿满目、山岚点翠、绮丽静谧。这种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带来的美感,拓宽了生态产品的价值释放路径,是生态产品最有获得感的体现。

第四,寻求生态产品价值与金融工具的对接。

以项目为载体评估资源开发后的收益权价值,有助于实现金融机构的担保信贷,通过金融市场认证反映生态产品价值。例如,福建三明市推出林业资源资产票证化,通过评估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转化为具有收益权的资产票据,实现林票可流通、可交易、可变现。同时,将林木的生长增量换算为碳减排量,进一步开发林业碳票,带动碳汇交易近3000万元。

当然,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发掘存量,还需探索那些原来无法解释的新经济模式。对外部性价值进行更精确测量,使增量的价值发现模式成为生态产品独有的价值体系,是新时代绿色发展值得深入改革的方向。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