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禾
冬季是大气污染的高发季节,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期。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国务院近日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继2013年“大气十条”之后的第三个国家层面的保卫蓝天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VOCs减排”“优化含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结构”等要求。
VOCs是挥发性有机物的简称,指同时具有挥发性和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一类物质。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目前,我国针对二氧化硫的治理较为成功,但针对氮氧化物和VOCs的治理还在路上。《行动计划》要求着力推进VOCs减排,强化VOCs全流程治理,包括源头减排、过程严控、末端治理等。
VOCs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重点之一。随着各地对VOCs治理投入加大,相关治理技术和工艺水平也在快速提高。科技成为监测和治理VOCs不可或缺的力量。
VOCs是生成PM2.5和臭氧的共同前体物
VOCs是一类污染物的集合概念。目前检测到的VOCs种类已有数百种。比如在汽修企业的喷漆、家庭装修的涂料、汽车排放的尾气中都含有VOCs。
VOCs是生成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的共同前体物。VOCs与氮氧化物等在紫外光照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等。这些二次有机气溶胶和硫酸盐、硝酸盐、铵盐、黑炭、有机化合物等共同组成PM2.5。不仅如此,进入大气的VOCs还可以增加大气氧化性,助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转成硫酸盐和硝酸盐气溶胶,最终形成PM2.5。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决策科技支撑。研究低浓度、大风量、中小型VOCs排放污染治理技术,提升VOCs关键功能性吸附催化材料的效果和稳定性。研究分类型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和末端治理路径,研发多污染物系统治理、低温脱硝、氨逃逸精准调控等技术和装备。
据了解,治理VOCs所需的生物治理技术、等离子裂解技术、光催化技术、膜分离技术等新兴治理技术及各种组合处理工艺已日益成熟。这些技术与工艺有效克服了VOCs成分复杂、传统方法治理难度较大等问题。随着相关技术工艺的商业应用推广,VOCs的治理成本显著降低。
162个城市已开展VOCs自动监测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表示,要打赢新形势下的蓝天保卫战,需要全面加强VOCs的综合治理。
近年来,我国在VOCs治理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全国已累计整改4.6万余个VOCs突出问题。
“集成创新环境空气VOCs监测技术,系统评估VOCs减排与控制成效,对推动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陈金融说,2019年至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制定并陆续发布多项VOCs自动监测质控、数据审核及工业园区和交通环境空气监测技术规定,明确在线监测联网、运维质控、数据审核等方面的技术要求。目前,监测数据已应用于大气污染成因机制、VOCs污染溯源等研究,为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还致力于VOCs监测技术的研发、推广以及标准化建设,推动红外热成像、红外VOCs组分成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光离子化检测、色谱和质谱等技术在VOCs监测领域的应用。这将为VOCs排放监督管理提供支撑,并让设施运行效果的评估更加准确。
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重点地区的VOCs监测网络。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共有162个城市开展VOCs自动监测,并实现国家联网共享。以北京市为例,近十年来,北京逐步建成全国技术水平领先的VOCs监测网络。2021年,北京市人为源VOCs排放量较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50%,环境中VOCs浓度降四成,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陈金融表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将进一步加强VOCs组分监测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助力VOCs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来源:科技日报
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