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倩报道 近日,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联合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边会“携手共铸全球能源转型之未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介绍会举行。
“能源转型是中国气候行动最重要的举措,但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提高将给电网安全和稳定带来巨大挑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人人享有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其中可负担性和可靠性同样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推进处副处长王浩表示,中国将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完善机制和商业模式、加强监管三方面的举措加速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白泉介绍了《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的主要研究成果。报告围绕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践行巴黎协定的战略目标,着力分析阐明了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如何保障能源安全,以最优路径选择获得更好的成本效益。报告通过一个参考情景和两个碳中和情景探讨展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不同能源转型路径,以及未来能源系统可能采用的不同技术选择。除情景分析外,《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还开展了关于能源安全、碳定价、控制甲烷排放和具体项目实施经验等专题分析。作为能源研究所与丹麦能源署之间国际合作的一部分,报告还介绍了丹麦的能源转型经验。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的主要结论显示,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够保障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情景下,中国将迈上一条全新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产业低碳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持续提高,能源效率稳步提升,绿电、绿氢和电制液体燃料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占比逐渐增加,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生产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就转型路径而言,能源效率和电气化率持续提高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能源结构的深度脱碳和加速转向非化石能源是实现能源系统净零排放的必要条件,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发展将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成,新型储能、需求侧响应和智慧电网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的关键所在,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将从基荷电源向灵活性调节电源转变,绿氢将发挥零碳原料和零碳燃料的双重作用,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选项。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