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周亚楠
当前,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已经打响,入海河流总氮治理成为攻坚难点和关键,备受关注。生态环境部紧盯入海河流总氮问题,黄润秋部长和翟青副部长多次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调研,要求落实落细“一河一策”和溯源明责“四步法”,完善长效机制。
记者了解到,溯源明责“四步法”是当前治理总氮行之有效的一套工作方法,那么,“四步法”好在哪里?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四步法”明确4个责任
“长期以来,由于总氮组成和来源复杂,面源污染特征明显,难以溯源明责,成为治理难题。”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海河北海局)副局长汤振怡介绍。总的来看,这是因北方干旱缺水、闸多断流、“旱季藏污纳垢”导致。其中,构成总氮的有机氮、氨氮等在沟渠、土壤和地下水经较长时间积存,经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转化为稳定的硝态氮并富集,形成“雨季零存整取”、持续释放。
因此,治理总氮必须抓住“源头”,通过“控源头”来实现“减存量”。
据介绍,为治理和管控总氮,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重点海域入海河流总氮等污染治理与管控的意见》,各地陆续编制和实施“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
“根据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工作安排,我们在审查地方18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方案时,发现很多地方仍沿用氨氮等治理思路和入河量分析法,忽视源头治理,导致总氮治理链条断裂,这也是治理总氮的难点所在。”具体表现在哪里?汤振怡用4个“责任不明”详细讲述。
——行业责任不明。总氮排放源分析不规范,未采用标准的环境统计方法分析,养殖、种植、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工业等总氮来源主要行业不明确。有地方简单采用总氮入河量估算,错将污水处理厂、地下水和底泥“内源”等间接源作为总氮主要排放源,导致治理不彻底、效果不佳。
——部门责任不明。一些地方未精准开展总氮减排潜力分析,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参与不够,“一河一策”方案中,对减排潜力大的畜禽养殖等污染防治缺乏有效措施,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数据不实;农业源、生活源治理主次不分,有地方不顾实际加严污水处理厂总氮排放标准。
——区域责任不明。一些地方虽明确将城乡面源作为总氮主要排放源,但在“旱季藏污纳垢”的支流缺少加密监测,未能精准识别上下游、左右岸、县乡村的总氮“热点区域”,导致基层治理责任无法明确和精准压实。
——个体责任不明。一些地方问题排查不全面,未有效发动县、乡、村力量深入基层一线,仅仅依靠“一河一策”方案编制第三方,对帮扶组指出的问题缺乏举一反三。特别是规模以下养殖底数不清、粪污直排、农村污水溢流、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突出,未形成问题和责任清单。
为指导地方编制实施“一河一策”方案,精准治理入海河流总氮,海河北海局根据生态环境部工作部署,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实地,攻坚克难,反复研究,认真总结推广总氮溯源明责“四步法”,依次明确行业、部门、区域、个体4个责任。
“四步法”怎么用?
据悉,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三大重点海域沿海各地市认真落实总氮削减各项要求,开展溯源排查、加密监测、总氮排放组成及分析,按照总氮溯源明责“四步法”,深入开展入海断面总氮污染源解析与问题根源识别。
有了“四步法”,如何进行总氮溯源明责?怎么就抓住了“源头”治理?
汤振怡对“四步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一步,统计分析找行业。首先,采用环境统计年报等进行行政区域总氮排放量分析。而后,结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渔业统计公报、社会经济统计、土地利用等数据,从省、市、县及汇水区域综合分析、科学测算,形成重点入海河流流域总氮排放量测算,明确养殖、种植、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工业等不同行业的总氮排放量,明确减排的行业责任,帮助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
例如,据2021年度生态环境统计数据,环渤海三省一市(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农业源占总氮排放量的55.2%,其中的畜禽养殖业占比高达47.2%,明显高于南方沿海地区,且同比升高约4个百分点;城镇生活源占比31.2%。结合经济社会等统计数据综合测算,秦皇岛市个别入海河流流域内畜禽养殖业源占比高达71.9%,且散养比例较高。
第二步,减排分析找部门。根据不同行业污染治理进展,开展行业减排潜力分析,研判发力方向,明确减排的主要部门责任。综合分析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规模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以下治理情况等数据,结合实地调研行业管理现状和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等情况,科学研判不同行业减排潜力,明确减排的部门责任,找准“人努力”方向。
例如,在环境统计数据基础上,参考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畜禽养殖规模以下占比、行业统计数据,测算得出环渤海三省一市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约占畜禽养殖总氮排放量66%左右,占比高且排放量大,是主要减排潜力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仍有提升空间,农村污水治理率总体较低,均存在一定减排潜力;种植业总氮在长期高强度施用化肥的地区是减排潜力点;工业总氮减排潜力总体较小;以上,在不同城市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应明确并压实相应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实施积极稳妥的行业减排策略,避免发力方向错误。
第三步,加密监测找区域。雨季旱季、干流支流全时空加密监测,结合卫星遥感等技术,锁定上下游、左右岸、县乡村的总氮热点网格,明确减排的区域责任。
例如,组织力量深入干流和支流沟渠,按月或者按周实施加密监测,结合国控、省控等历史监测数据,识别出总氮升高的重点河段、重点区域,明确总氮的热点网格,压实县、乡、镇的治理责任。必要时,可结合卫星遥感或其他溯源技术手段开展加密监测。
第四步,地毯排查找个体。借鉴大气“散乱污”等治理经验,组织人员力量开展流域全覆盖现场排查。重点根据加密监测和行业分析结果,对总氮热点网格、重点行业实施地毯式排查,全面发现各类“旱季藏污纳垢”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并督促整改,明确减排的个体责任。针对普遍性问题,在“一河一策”方案中明确针对性措施。
各地取得哪些效果?
记者梳理发现,海河北海局统筹协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河北海局监测科研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帮扶队伍,深入环渤海三省一市推广总氮溯源明责“四步法”,现场指导帮扶。各地积极运用“四步法”编制实施“一河一策”方案,形成了一批经验做法,初步遏制了重点入海河流总氮反弹,取得明显成效。
河北省秦皇岛市运用“四步法”,将“一河一策”方案编制拓展至全部入海河流,为全市13条入海河流编制形成“一图两清单”,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源头管控、干流监管向支流沟渠监管、应急处置向提前干预“三个转变”。
辽宁省通过统计分析,明确了总氮排放主要来源和主攻方向,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
天津市在“四步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聚焦一条主线、管住两个通道、开展三类解析、建立四个清单、治理五个源头”的“12345”工作路径,全面推动入海河流总氮管控治理。
山东省探索形成入海河流总氮控制“126954”治理模式,组织上下游15市徒步巡河、加密监测,开展无人机“飞行执法”“飞行监测”。
监测数据显示,环渤海三省一市入海河流总氮反弹得到遏制,成效明显。今年1—10月,环渤海58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平均浓度为4.95mg/L,同比下降20.8%。其中,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纳入考核的30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分别同比下降30.8%、40.5%和13.5%。今年5—10月,秦皇岛、葫芦岛、潍坊市纳入考核的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分别同比下降41.9%、57.4%和12.3%。
汤振怡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总氮治理为抓手,持续总结推广‘四步法’,落实落细‘一河一策’,坚持分类施策、久久为功,推动地方健全长效治理机制,努力破解总氮治理难题,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建设美丽海湾。”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