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beat365平台官方网站!
首页 > 动态信息 > 环境要闻

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如何做好示范引领? 不能就碳论碳,着重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上探索新路径

   日期:2023-12-06     浏览:56    

本报记者牛秋鹏

日前,我国明确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团队前期参与了园区碳达峰课题研究。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批15个省区确定的35个试点,既涵盖城市,也涵盖园区。

“试点城市建设主体原则上为地级及以上城市,试点园区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园区。”陈吕军说。

园区是碳达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城市是集聚人口、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忠告诉记者,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5%,城镇人口达到9.21亿,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在全国所占比重较高,且总量尚未达峰。

园区在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的同时,也在相对集中的区域承载了大量的高耗能、高排放工业,产生了相当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全国250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多数位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一带,首批15个省区中的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都位于这些区域。

“根据我们团队的研究,我国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产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的31%。”陈吕军说。

在陈吕军看来,城市是我国碳达峰工作的责任主体,而园区就是碳达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园区碳达峰路径研究是城市碳达峰路径研究中的关键一环。

李忠持相同看法。他认为,加快城市和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条件。

在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大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

虽然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但在园区层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探索的工作。

陈吕军表示,我国的园区数量繁多,个性与共性兼具,从地域分布、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根据《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首批15个省区的35个试点,由有关省区发展改革委提出建议名单,经本地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

“试点园区按照省区分配名额,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保障了试点园区在该地区的典型代表性。”陈吕军说。

当前,有些园区碳排放增长已经趋缓或出现了阶段性峰值,而有些还处于爬坡阶段。在前期报告中,陈吕军研究团队对试点园区的选取制定了一套遴选方法。

陈吕军介绍,本次的试点园区选取会重点从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结构考虑其典型代表性,确保试点园区能够代表不同类型的园区,实现大部分园区的覆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试点目的和效果。

“试点通过鼓励基础不同的城市和园区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碳达峰的实现路径和形式,推动全国碳达峰工作整体布局的协调共进。”陈吕军说。

试点园区应着重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上探索新路径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在具体实践中,各地的担子大多压在了园区,纷纷创新性打造低碳园区、零碳园区。

不过,与低碳园区、零碳园区相比,试点园区对加快提升能源清洁化利用效率、推动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水平、大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减污降碳协同能力等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

“不能就碳论碳,而是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有效发挥碳达峰的引领作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李忠说。

实现碳达峰的路径和模式千差万别。陈吕军认为,试点园区应着重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上探索新路径。

“应该梳理清楚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现状,做好主要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同源性分析。”陈吕军告诉记者,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可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减污降碳路径,加强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开展减污降碳试点项目,加快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转变。

按照《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要求,试点园区要加快建立以碳排放控制为导向的管理机制,着力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

“试点园区担负着对全国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示范引领重任,需要面向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结构的园区,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陈吕军说。

对于现有的园区,陈吕军认为,改造时应从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升级、打造生态产业链条、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升级与改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面去考虑,还可以结合绿色物流、绿色建筑、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等。

而对于需要新建的园区,他建议,要强调绿色发展顶层设计,打好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优化配置绿色产业链,注重基础设施间的共生链接,科学设计园区物流/能流传递体系,构建形成产业共生体系。

当然,所有的试点园区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和与之相生的绿色低碳产业势必会蓬勃兴起。

目前来看,首批无论产生多少个试点园区,从地理分布、产业布局、能源结构,分配上都会统观全局,兼顾均衡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将根据首批试点推进情况,组织开展后续试点建设。

一场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开启加速度。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