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以“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中国碳市场大会2023·上海”在上海市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全面展示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工作成效,打造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名片”,彰显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主会场上,各位领导和专家发表了精彩的讲话。在此之后,三场主题分会场同步展开,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beat365平台、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分别组织政界、学界、商界代表,围绕各自主题展开热烈探讨,集中智慧力量为促进中国碳市场稳健发展建言献策。现将三场主题分会场的实况和分会场上相关企业分享的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典型做法进行展现。
分会场一:
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
在第一分会场上,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分享了碳市场相关成果,交流了中国及全球碳市场建设与发展趋势,并探讨了碳交易市场如何更好支撑“双碳”战略,为实现市场机制促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思路。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专职副理事长安洪光致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主持会议。
“能源转型对完善碳市场机制提出新要求。”安洪光在致辞中指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应积极开展用能行业产品“绿色溢价”研究,促进行业间低成本减碳,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
作为全球特大型能源企业,中国华电集团始终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切实履行碳减排主体责任。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邵国勇在发言时介绍,集团构建了“1+2+3”碳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和“1+5+N”制度及标准体系,形成贯穿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全链条,覆盖火电、煤炭、科工、金融全板块的管控体系,逐步实现管理有制度、操作有程序、人员有培训、过程有监督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目标。
“钢铁不是‘碳问题’,而是‘碳答案’,钢铁的绿色属性,决定了未来低碳社会建设离不开钢铁的支撑。” 中国宝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朱永红分享了他对市场机制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思考,一是建立对钢铁企业减排项目的正向激励机制。二是强化绿色金融对碳市场建设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国际交流与互认。
“发展林业碳汇是解决目前碳交易市场不完善等问题的实际需要。”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翁文林认为,林业碳汇作为最普通和最有效的增加碳汇的方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连接了“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的“桥梁”。中国碳市场未来将成为交易主体多元、交易产品多样、交易价格合理、法律法规健全、监管有力有效的全球样板碳市场。
会议下半段召开了圆桌会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有限公司、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绿色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欧洲能源交易所的领导和代表围绕“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以及国内统一碳市场政策规则和技术规范体系”主题展开了讨论。交流嘉宾提出了对全国碳市场的期许和建议。
英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柯达修、挪威驻华使馆环境与气候参赞爱琳也参加了会议并作了主旨演讲。
分会场二:
企业减排与低碳转型
在第二分会场上,各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等,对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机遇、挑战与展望等相关话题及热点内容进行了交流,并分享了企业减排与低碳转型的试点经验及典型案例。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副局长汪洋、beat365平台局长晏波分别致辞,beat365平台党组书记唐家富主持会议。
“全国碳市场从无到有,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汪洋在致辞时表示,国资央企将全力以赴、扎实稳妥把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好、运行好,以市场化机制引导企业将资源更多投向低碳发展领域,有力促进产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晏波在致辞时介绍,十年来,上海市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升。新征程上,上海市将从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绿色低碳制度政策供给力度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杰介绍,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开放创新的“增长极”和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一直以来都是贯穿高速发展全过程的战略底色。2022年,临港新片区万元GDP能耗约为0.155吨标准煤,对标纽约(0.14吨标准煤)、旧金山(0.15吨标准煤)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赤忠介绍,近年来,企业按照先立后破原则,强化科技自立,在拓展新兴能源领域、持续创新清洁高效煤电技术、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等方面,着力推进绿色转型。
“我们高度关注产品生产、采购等每个环节的可持续性,这是我们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薄扬介绍,企业力争实现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到2030年比2018年减少25%,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当前,正通过使用“绿电”、能量回收生产蒸汽、运用新技术、采用生物基原料、提升生产效率等举措,做好绿色低碳转型。
会议下半段召开了圆桌会议,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福建闽投碳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BSI英国标准协会大中华区的领导和代表,围绕“企业通过提高碳管理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主题展开讨论,大家普遍认为,“绿色低碳转型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形势,这也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赵世新,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事业群绿色建设主管合伙人张崟也在会场发表了主旨演讲,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美国金融交易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桑多尔通过视频发表讲话。
分会场三:
碳市场与气候投融资
在第三分会场上,各界人士从标准制定、政策完善、管理创新等方面,深度聚焦金融助力碳中和的前景及路径,分享交流了气候投融资如何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有益经验,共商共议气候投融资未来发展趋势。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何开文,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周小全分别致辞;会议由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水华主持。
何开文在致辞时表示,湖北抢抓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武汉市的重大机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历史性成就,全省单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将加快建设全球碳交易金融中心,实现在新发展格局下的绿色转型。
周小全在致辞时表示,上海市将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要求,最大化发挥市场配置和政府引导有机结合的作用,全力支持金融要素流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领域。继续以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契机,研究制定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鼓励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先行先试,不断推出有首创性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在主旨演讲中表,要利用碳市场形成合理有效的碳价,夯实市场化减排工作的基础和核心;要大力发展气候投融资,实现气候行动和金融体系有效有机融合。
“‘双碳’发展和气候投融资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时代潮流,也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陈西表示,将借助碳市场和气候投融资的支持,与各类市场主体和监管机构积极配合,探索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新机遇,拓展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合作,在气候投融资领域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贡献企业力量。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副总裁黄德认为,碳交易和投融资工具是碳达峰的重要抓手,也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商业银行要从抢抓市场机遇、创新碳金融产品体系、持续扩大气候融资规模等方面入手,全力应对全国碳市场快速增长带来的重要机遇。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分享了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研究成果,他认为,解决气候投融资核心难题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即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的关系、政府间和部门间的协同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气候减缓投融资与气候适应投融资的关系、数字创新与绿色低碳创新之间的关系。
会议下半段组织了圆桌会议,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广州交易集团、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上海分公司、东方证券、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的领导和代表围绕“气候投融资对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主题展开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发展绿色金融、落地气候投融资对促进低碳经济、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具有支撑作用。
会上,新浪财经总编辑李兀和美国环保协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副总裁伊丽莎白·斯图尔肯也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上海环交所:
“磨剑十年”奠基全国碳市场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以“双碳”战略为核心工作目标,依托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现代气候治理体系、推动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面绿色转型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全面支撑上海试点碳市场机制建设与发展,保障上海碳市场平稳运行。2011年,国家同意在上海等7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作为核心技术支撑机构,上海环交所深度参与上海市碳交易体系建设工作。2013年,上海试点碳市场上线启动,各项市场制度和规则得到了全面实施,市场运行十年平稳有序,市场环境规范透明,有效促进了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积累了经验。
全力服务全国碳市场建设与运行,以市场机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017年,国家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落户上海,上海环交所依托试点经验和上海金融中心优势,按照国家级交易系统的总体要求开展交易系统、制度、体系、信息平台建设,交易市场监督、市场信息披露和能力建设,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和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3年11月6日,全国碳市场已稳定运行559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3.9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214.32亿元。
以碳市场为基础促进碳金融创新发展,推动形成企业低碳转型和全面绿色生活方式。上海环交所以市场机制为出发点,从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益转化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碳市场深化完善的方向,完成了包括中证-上海环交所指数、碳远期产品、气候投融资等工作,获得主管部门和行业内的高度认可。率先发布了国内首个企业碳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了近百家企业参与的碳中和联盟,支持企业低碳转型;从碳普惠、低碳交通卡等方面倡导低碳理念,推动形成全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太保:
“1421”创新实践体系 引领行业绿色保险发展
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太保)旗下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保产险)将绿色保险作为专项战略进行体系化探索。作为国内财产保险行业首个明确提出可持续保险战略规划并体系化进行创新实践的保险企业,中国太保产险通过系统性设计、前瞻性研究、创新性实践,已初步形成“1+4+2+1”的绿色保险创新实践体系,积极引领行业绿色保险发展。
“1”套绿色保险标准指引。创新建立绿色保险标准指引,全面涵盖公司绿色保险鼓励类业务,包括四大类别,涵盖22个细分领域,47个业务范围。搭建绿色保险数据统计平台,制定86个标签类别,超过1200条标签规则。
“4”大绿色保险产品领域。首发绿色保险产品覆盖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减污降碳、生态环境保护等四大领域。已开发碳资产回购履约保证保险、碳配额质押保险、湿地碳汇生态价值保险、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25款行业首单产品。
“2”类生态活动创新模式。首创行业“大型活动碳中和+综合保险保障”模式。2021年,通过购买碳资产抵销中和、提供碳中和保险兜底的创新方式,助力第四届进博会实现零碳进博。2022年第五届进博会期间,开展“零碳进博·零塑办博”碳普惠行动,近6万人参加,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首创保险行业“全民普惠”模式。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发布太保碳普惠平台,成为国内保险业首个通过用户授权、单一用途的,对客户低碳减排行为进行测算和激励的碳普惠平台。
“1”个保险企业绿色低碳运行体系。2022年10月正式启动CL-01低碳运行机制建设项目,首创建立了中国太保产险标志性重点资产“实物+财务+碳排放”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及碳指导税等降碳促进机制,并推进低碳运行配套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实现低碳运行的绿色和“四化”量化目标。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聚焦碳资产“变现”难题 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近年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以下简称中行上海分行)积极创新推出多种碳资产和碳权益抵质押融资产品,碳金融产品体系逐渐丰富,绿色金融服务更加精准;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增加绿色信贷投入;开辟绿色通道,优化业务流程,绿色贷款发放效率不断提高;加大绿色债券投资力度,积极探索碳账户建设,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今年,中行上海分行聚焦碳资产“变现”难题,深入企业、交易所、担保机构开展调查研究,持续探索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以上海某从事环保技术推广服务的企业为例,中行上海分行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企业尚处于初创期,经营规模较小,面临着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但企业是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的会员单位,持有一定数量可交易的CCER(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资产。为此,中行上海分行与上海环交所合作,创新CCER质押融资担保方式,通过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进一步增信,最终成功为客户发放首笔碳排放权质押普惠金融贷款,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积极助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