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梓桐 丁波
仲夏夜,两只貉从远处竹林穿过,漫步走到水池边,伸头豪饮一番后,又跳进去畅快地洗了个澡,稍作休息后悠哉地离去。这是在动物园吗?不,这个场景发生在上海市长宁区高耸林立楼群中的生境花园里。
何为生境花园?顾名思义,是将“生境”与“花园”融合在一起,打造“具有栖息地功能的花园”,既能提供生物生存环境,又兼具观赏、休憩和户外活动等功能。
近年来,长宁区已建成13座风格迥异的生境花园,不少大自然生灵在高密度城区里找到了与人类和谐共处、自由畅快玩耍的乐园。
因地制宜,打造城市角落里的“自然保护地”
长宁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城市化水平高,本土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压缩。能不能打造一个空间,既能提供生物栖息地环境,又兼具观赏、休憩和户外活动的功能?生境花园应运而生。
2017年,为探索在高密度城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启动“上海生境花园项目”。TNC上海负责人俞霖琳设想,若是能在城市角落里给鸟类、蜜蜂等城市生物提供一个休憩、生存的空间,它们就能够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栖息繁育。
“2019年,长宁区正式启动生境花园建设工作,与TNC携手各街道将小区的边角料、闲置绿地更新改造为城市角落里的‘自然保护地’,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解决方案。” 长宁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与宣传教育科科长张婧表示。
记者了解到,生境花园建设和普通花园大有不同,需要遵循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围绕五大原则营造,即使用本土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以及提供辅助的食物、水源和庇护所。同时,需要按生境要求因地制宜选址,结合现状环境和人文特点,考虑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水源设置等方面细节。
建成一座兼具生态韧性、绿色碳汇、雨水蓄积、自然教育等多项功能的生境花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长宁区组织区虹桥办与区发改委、区生态环境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以及各街道镇形成合力,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更新和社区微更新有机结合,全力推进生境花园落实落地。
全市首个社区生境花园“虹旭小区生境花园”成功试点落地、长宁第一座校园内的生境花园建成、上海第一个商业项目体内的生境花园项目——虹桥南丰城生境花园进入收尾阶段……如今,各类风格迥异且极具特色的生境花园在长宁接续亮相,成为长宁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社区自治,充分融入“百姓智慧”
生境花园建成什么样、老百姓喜不喜欢、怎样发挥服务居民作用,一直是长宁区持续关注的问题。
对此,长宁区坚持践行“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做好政府托底和引导的同时,发动居民主动参与。
“从前期对方案设计提出意见、施工建造适度参与到后期运维自我管理,生境花园建设全过程充分融入了社区营造与居民参与的理念,全程吸纳凝聚了居民的智慧与热情。” 张婧告诉记者,这就是生境花园的其中一个特点,具有鲜明的社区功能显示度。
通过社区营造、自治管理、自然教育等措施,各社区根据自身生境花园的特点,自发组织了一系列有专业队伍支撑的生态文明实践和自然教育活动。例如,常馨生境花园以“乡土文化”为特色,利用本土植物培植还原土地原有生态系统,不仅设有种植园、枯木游戏场、水木廊·观鸟台等多个空间板块,还兼顾生物栖息和居民观赏等多种诉求。
周其云是常馨生境花园居民自治团队的负责人。他回忆,这里曾是一间破旧的水泵房,周围堆满了各类废弃垃圾,居民从来都是绕道而行。如今,这个老旧小区的角落蜕变为城市更新中“微改造”的成功范例,提高了附近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根据时节的变换和花园生态情况,各社区不断进行“微更新”,生境花园也成为小朋友感受大自然的沉浸式课堂。
长宁区生态环境局以生境花园为载体,推出了“生境课堂”项目,通过网上直播,将自然教育从社区辐射到全区,乃至全市全国,更生动地帮助城市居民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更科学地保护城市中的自然。
小小的花园创造了城市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也使人与社区的联结在一次次的交流接触中不断加温。“通过全过程自治,在长宁,逐渐形成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居民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 张婧说道。
连点成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不止步于建好用好一个个小生境花园,让它们串联成线,集合成面,在生态系统建设中广泛发挥作用,是长宁区着眼长远的思考和布局。
“我们将‘生态廊道’与‘生境花园’联系在一起,如果把生境花园连点成线,就能一直向外延伸,建立起供鸟类与昆虫等生物飞行的生态廊道,增加生态系统的连通性,进而将孤立的生境斑块与大型的种源栖息地相连接,促进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张婧表示。
今年5月,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联合TNC、长宁区各街镇社区、上海高校以及民间生态保护团队共同创建生境共建伙伴联盟。联盟将聚合各方向力量,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向新台阶。
与此同时,《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图》正式发布,基于物种潜在分布情况、生态空间评价以及建成环境影响分析,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完善、城区建成环境动物友好度提升等内容,不仅展示了长宁的生境花园点位,还标出了长宁现有的栖息地、生态廊道、主要迁移路径等,为生境花园网络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8月初,《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与生境花园行动方案研究》顺利通过行业专家评审,在探索优化完善“高密度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技术方法的同时,为长宁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据悉,“十四五”期间,长宁拟规划建设不少于30个社区级的生境花园,在全区形成一个生境花园网络,提升城区生态质量和功能;增强城市生态韧性,增加社区更新内涵;推动社区居民人文交流,创新社区自治模式。接下来,长宁将基于生境花园轻维护的特性和自治载体的功能,链接多方资源做好“四个一”,即社区志愿者自治活动带一点、绿化市容的林长制工作托一点、周边共建单位和企业援一点、第三方公益组织扶一点,进一步探索并优化生境花园运维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