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beat365平台官方网站!
首页 > 动态信息 > 环境要闻

美丽上海典型案例|修复一方科创净土 助力区域转型发展

   日期:2023-09-04     浏览:423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亮眼“成绩单”。这背后,凝结着上海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生动实践的点点滴滴。在全市生态环保大会即将召开、“美丽上海”建设的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我们集中展现15个美丽上海典型案例,以记录上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并以此祝愿生态文明之花开遍申城大地,“美丽上海”新图景更加光彩夺目。

 修复一方科创净土 助力区域转型发展

——宝山南大地区土壤修复经验总结

一、工作背景

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老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整体区域占地面积6.28平方公里,区域内危化品企业众多,安全隐患突出,环境污染严重,信访矛盾尖锐。上海市政府将南大地区的综合整治列为“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并于2012年4月发布了《南大地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沪府办〔2012年〕47号)。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宝山区敢于担当、主动转型,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区域内共关停高风险、高污染企业50余家,调整产业结构121家,关停租赁型企业3000余家,有效收储土地达8000余亩,为南大地区的涅槃重生和南大智慧城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巨大空间资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每一个规划地块依照最新的国家和地方标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及风险管控工作。其中,南大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全面完成23幅企业地块的修复工作(约2.2万立方米污染土壤、4010立方米污染地下水)。

二、工作举措

(一)落实重大项目开发,打造全市科创中心主阵地

作为上海市五大重点转型区域之一和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核心承载区的南大智慧城,聚焦科创金融服务、高新技术培育、优质生活打造等发展重点,营造创新创业、生活服务、生态环境、文化要素跨界相融的城市空间。在产业布局方面,南大智慧城以“科创”为总抓手,围绕“3+5产业体系”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流量经济三大业态,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及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及芯片研发、科技金融五大产业。

南大智慧城围绕“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战略定位,推动南大城市核心功能在量的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全力全速以“不低于浦江两岸开发标准”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目前上海首家合成生物产业特色园区“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和“南大科创人才社区”正式揭牌,“数智南大”产业园入围上海第三批13个特色产业园区。

宝山南大智慧城

(二)创立异地集中土壤修复基地,减少二次污染

针对城市工业遗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修复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支撑。南大地区污染地块分布较广,每个待修复地块面积不大,若采用“原位修复模式”,对机械设备数量和人力要求较高,修复周期较长。因此,缩短单个地块修复周期、加快土地流转的“异位集中修复模式”,无疑是最优解。在考虑南大地区调整后新规划的用地功能、场地环境污染风险、土地开发流转等因素后,南大公司利用周边原“富国”厂区进行改造升级,建立了如今总面积约7.4万平方米,配置有办公生活区域、热脱附区域、实验室、土壤淋洗区域、3个土壤修复车间、洗车区域和仓库的污染土壤修复基地。修复基地配备污染土壤淋洗、高级氧化、气相抽提以及污染土壤破碎、筛分、混合搅拌等系列专业技术装备,可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污染土壤及复合型污染土壤的异地集中修复,年处理能力可达24万立方米污染土壤,处于业界较高水平。

(三)创建土壤修复智慧化平台,提高全程监管水平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国家建设用地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加强建设用地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项目的施工过程监督管理,南大污染土壤修复基地结合环境工程施工管理特点,以污染场地治理项目为试点,打造研发了一款适用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施工全过程的“智慧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包含“HSE环境信息监测”“设备药剂投放监控”“个人防护AI智能识别”“土壤外运监控”等多个模块,结合“3D+GIS+BIM”的方式可形象展示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信息,最终实现智慧化管理平台自动化数据分析,实现对污染土壤开挖、修复和最终去处的全程监管。三、 经验总结

(一)普查与规划协同互动,优化区域规划

宝山南大地区试点示范工程将地块污染状况和区域用地规划协同互动,首先结合区域的功能区块规划开展前期的土壤环境普查,并将土壤环境普查结果回馈指导后续的规划调整与布局优化,实践探索“普查先行+预防性规划”的协同互动模式,一方面基于地块开发利用需求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低风险土地用途,另一方面基于地块污染治理需求兼顾污染地块的治理成本,合理创造低成本治理条件。

(二)充分利用试点平台,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围绕宝山南大地区土壤污染特点、生态环境整治及地块开发利用的需求,创新研发了针对各类重金属、有机以及复合型污染土壤的安全高效修复技术装备,并在修复基地内集成应用。其中,高黏性土壤淋洗技术、土壤热脱附设备、土壤筛分破碎混合搅拌多功能机械斗、车载式模块化自动控制集成处理装备、修复过程智慧化管理平台首次应用于南大地区污染土壤修复,淋洗技术也是我国首次针对长三角高黏性高含水率土壤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高级氧化、气相抽提等技术列入了2017年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进技术装备名录》。以南大地区土壤修复工程为应用示范支撑市科委社发专项等科研项目研究,产出发明专利8项,相关科技成果获得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推陈出新,建立健全地方标准和规范

以南大地区试点项目调查评估和土壤修复等相关工作经验积累为重要支撑,持续产出了多项土壤污染治理领域的地方性标准、技术规范、导则和指南。

2017年,编制了《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及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审核要点(试行)》,进一步规范对污染地块开展的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等活动。

2019年,为对接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系列导则,编制了《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沪环土〔2019〕144号)。

2021年,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向基层放权赋能,制定了《上海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工作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沪环规〔2021〕4号)

(四)总结修复经验,提供可复制推广价值

南大土壤修复中心未来将结合国家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与市科委等重大研究课题,对南大地区先行先试的做法及时进行技术集成与凝练总结,为生态环境部土壤工程中心输出产学研成果,促进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科研技术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并且通过修复中心在领域内的深入研究和工程积累,形成成熟可靠的成套技术、装备和规范,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南大土壤修复中心也可作为修复技术、修复标准、修复经费估算定价、修复策略选择、场地管理模式等内容的研发场地,为本市乃至全国的区域转型开发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南大经验。

来源:上海环境

202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