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班健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将指导生态环保产业从“融、通、用”三方面提升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近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在参加2022全国环境互联网创新大会作主旨演讲时说,为了加快推动生态环保产业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支撑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于2022年编制发布了《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提出上述行动。
“融、通、用”三方面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数字化转型
郭承站解释说,“融”是指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5G等数字技术在生态环保产业生产和管理、产品和服务领域中的融合创新,支持生态环保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联合攻关,推动生产制造和运行及管理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提升环保装备和环保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通”是指鼓励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或第三方机构建设行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公共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合作共赢,为生态环保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降门槛、降成本。“用”是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咨询服务、绿色产品认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足迹核算、碳排放交易中的应用;发展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推动其在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监测预警、评估决策等领域应用;鼓励企业参与智慧管理平台、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多层次、多场景的智慧环保管理服务。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污染防治协同增效、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各项任务将全面发力。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财税、金融、投资等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政策逐步落地,生态环境领域投资将比2022年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绿色低碳领域的市场也将加速释放,数字化、智慧化已经成为推动减污降碳、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生态环保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生态环保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将进一步加速。
郭承站指出,生态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保产业领域的互联网数字企业是新兴战略产业,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产业基础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境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一批以大型国有环保集团、上市环保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以及一批以数字型、科技型“专精特新”民营环保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中坚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和民生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
记者了解到,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
早在“十一五”初期,生态环保产业界就已经在探索智慧环保的概念,“十二五”培育了一批先行者。
2018年,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互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开始全面加速。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用能监控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加快污染源自动监测检测、生态环境数据中心建设,将物联网、5G应用引入环境执法非现场监管、危废全过程监管、碳普惠、环境宣传教育等领域,互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范围越来越广、效果越来越好,涌现出了一批能够增强生态环保综合决策能力、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效率、推进环境信息公开的技术成果,培育出了一批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的新兴企业。
数字型、科技型企业逆势增长
郭承站指出,近两年我国生态环境互联网和数字化相关企业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尽管去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对常态化的生态环保产业影响很大,但数字型、科技型的生态环保企业却逆势增长。在经历了2022年经济和疫情等多重严峻考验之后,广大生态环保企业坚持创新引领,通过智慧赋能,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力,实现提质增效,抢抓新一轮市场机遇的方向更加明确,共识更加巩固,需求更加迫切,信心也更加坚定。
赋能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发展首先是政策赋能,其次是科技赋能,再就是数字赋能,当然还有金融赋能、市场赋能,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为打造数字型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由中国环境报社、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互联网+专业委员会主办,本次会议是第八届环境互联网创新大会,主题为打造“智慧大脑”,推动减污降碳。环境互联网创新大会的召开是为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监管水平,完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参加了会议。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