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在蒙特利尔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我们面临一个独特机会,以重新想象和转变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必须把握住机会。”该会议开幕前夕,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强调说。
穆雷玛介绍了COP15第二阶段会议筹备情况、对会议成果的展望以及希望向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益攸关方和公众传递的信息。她还对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为大会所做的工作表示高度赞赏。
穆雷玛高度评价了一年前在中国昆明举行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她表示,各利益攸关方在第一阶段会议上强烈呼吁采取变革性行动,“这显示出新的政治意愿,以增强雄心、加强合作,并最大限度利用其他多边协议的协同作用”。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和第一阶段会议东道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这非常有助于支持“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达成及实施。
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第二阶段会议最重要的预期成果是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擘画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图。
穆雷玛说,“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旨在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目前框架草案中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她期待各缔约方通过该框架并考虑其他几项决定。“这需要艰苦的工作和承诺,但对确保人类在地球上的未来至关重要。”
她介绍说,正在谈判中的框架强调的主要议题包括: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通过对自然的可持续利用来满足人类需求;确保自然提供的惠益在民众之间公平分享,包括使原住民和当地社区获得公平分享;确保适当的实施手段从而实现框架愿景等。
穆雷玛告诉记者,人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处境极为严峻。她希望向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益攸关方和公众传递的信息是——“我们是同舟共济的……没有另一个地球。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星球,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
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受到栖息地丧失、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1970年以来全球受监测的野生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69%。其中淡水物种种群数量降幅更大,平均下降高达83%。
穆雷玛强调,虽然与会决策者肩负重担,但生物多样性保护绝不仅仅是政府和相关组织的任务,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向“全政府、全社会”参与转变。
穆雷玛最后表示,所有人都需确保地球生物多样性得到妥善保护、恢复,并且可持续地利用自然,公平公正分享自然提供的惠益。这也正是她理解的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含义。
来源:新华社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