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气象局、林草局近日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出,研发臭氧和细颗粒物智能预测和溯源仿真技术,实现7-14天多尺度空气质量逐时预报预测。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
研发相关技术,实现7-14天多尺度空气质量逐时预报预测
《规划》明确了重点任务。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提出,构建颗粒物和VOCs源排放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动态源排放清单平台和数据产品;研发臭氧和细颗粒物智能预测和溯源仿真技术,实现7-14天多尺度空气质量逐时预报预测。
阐明PM2.5与臭氧的污染成因、耦合机制及与前体物排放的非线性关系,构建基于大气氧化性调控的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原理。
阐明大气污染组分和生物气溶胶的人体暴露特征、健康危害及其机制,构建居民对大气污染响应的全系列健康效应谱。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发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变化预警系统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备受公众关注。《规划》提出重点任务包括,要研究典型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脱危与繁育,高附加值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构建与管理技术;开发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变化预警系统。
发展入侵物种危害评估、智能监测与防控技术体系,加强对入侵物种认定标准、扩散规律、危害机理、损失评估等研究;研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及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栖息地恢复技术。
关键词:新污染物治理
探索新污染物危害与人体健康作用机理
“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常规污染物和新污染物问题叠加。
《规划》要求,研究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快速筛查方法、追踪溯源、监测检测技术,探索新污染物危害与人体健康作用机理,研究新污染物的人群暴露基线与敏感人群的暴露特征,构建新污染物危害属性、暴露参数等基础数据库,开发新污染物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研究城市交通、工业、社会生活、施工等噪声引发人体健康风险的基准阈值,建立噪声对听力损失、心脑血管、神经行为功能等生理、心理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研究声景干预对患者、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健康效益的影响机理,研发公园、广场、历史街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声景优化关键技术,营造健康人居环境。
关键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
研究应急状态下,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医疗废弃物关键技术
《规划》提出,开发手机、平板电脑、家电等废旧集成产品智能拆解装备与高值利用技术,以及废旧高铁机车、飞机、风电机组等重型装备关键零部件智能拆解与再制造核心装备;研发城市低值可回收物的高值化回收利用技术、废旧高分子材料精细分选装备及高效解聚再造技术。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技术装备研发和集成示范应用,推动解决小型焚烧处理、焚烧飞灰处置等问题;研究应急状态下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医疗废弃物关键技术,攻克高危感染性医疗垃圾安全处置技术与特殊场景移动式处置装备。
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
研发京津冀气候风险与生态环境污染监测预警技术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突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重大技术挑战。
《规划》明确,研究火电、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交通等行业深度脱碳技术和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支撑技术;开展重点工业、交通、建筑部门近零排放/净零排放示范工程,典型区域碳中和技术集成示范工程。
研发粮食主产区气候智慧型农业核心技术;研发畜牧业主产区适应气候变化核心技术;研发京津冀、长三角气候风险与生态环境污染监测预警技术和平台。
建立基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技术体系,加强自上而下碳排放核算等方法研究。
来源: 新京报
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