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10月31日,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开幕式,在位于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行。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探讨话题。近年来城市进程化的加速,让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多重挑战。为此,市人大代表建言开展“生境花园”建设,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更多更好的栖息地,也为上海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态空间品质,真正实现“生态之城”的建设目标。日前,市绿化市容局在回复中表示,本市将以长宁为试点开展“生境花园”布局规划。公园绿地及附属绿地建设、改造过程中,也将探索“生境花园”建设。
现状:城市扩张 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告急”
随着全球进入城市时代,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城市里原本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却面临丧失等问题。市人大代表沈群慧担忧地说:“城市野生动植物数量正逐渐减少,许多物种甚至已经从城市里消失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多重挑战。”
据介绍,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在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全面阐释了中国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张和行动,对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在沈群慧看来,上海地理位置独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在此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明确将“建设生态之城”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远景目标。
据了解,在精心打造的COP15大会上海云展馆中,对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的长宁区新泾镇绿八乐颐生境花园进行了集中展示,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沈群慧解释说,生境花园,既具有栖息地功能,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等生存环境空间,同时,也具备花园属性,具有观赏、休憩和户外休闲等功能,为人们提供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又能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从设计到建设到管理维护的全过程都有广泛的群众参与。
因此,沈群慧代表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上海市“生境花园”建设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推动上海各区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生境花园”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
“生境花园”将从“盆景”走向“森林”
市绿化市容局在答复中介绍,本市已建成的“生境花园”集中在长宁区,从2018年至今,长宁利用居住小区内空间共改造“生境花园”8处,面积在200多平方米至700多平方米范围,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等生存环境空间,同时具备观赏、休憩和户外休闲、科普等功能,为居民提供活动、交流、学习的场所。“生境花园”是上海城市生态体系建设中体现“公园+”功能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重要载体,对提升现有各类绿地的生态能级和使用功能,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市绿化市容局表示,小微绿地方面,除了“生境花园”一类的社区花园外,本市也在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打造更多市民身边的绿色公共开放空间。
“十四五”期间,本市将建设“千座公园”,初步估计将有600多座公园将完成建设,包括城市公园、口袋公园、郊野公园、乡村公园等不同类型的公园,另外预计新增24万亩林地。鉴于“生境花园”在生态环境中所起到的“踏脚石”作用,其分布、规模、生境类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下阶段本市将推广“生境花园”,组织各区绿化管理部门到长宁区实地学习“生境花园”建设情况。
上海将以长宁为试点开展“生境花园”布局规划。在总结已建“生境花园”的基础上,按照本土动、植物生态习性和活动需求,结合现有绿地和绿色廊道,编制长宁区“生境花园”布局规划,为下阶段长宁区“生境花园”建设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公园绿地及附属绿地建设、改造过程中,探索“生境花园”建设。在长宁试点的基础上,在其余区公园、绿地、林地的新建和改建过程中,在老旧小区、单位配套绿地的改造中,尝试同步实施“生境花园”。
来源:上海法制报
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