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于6月5日在辽宁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生态环境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学细悟、对表对标,把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这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环境与民生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重大时代价值。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如果延续过去发达国家高耗能、高排放的老路,资源环境压力不可承受。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应对生态环境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抉择。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在推动绿色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既是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又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须充分发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过去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并建立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0年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4%,超额完成下降40%至45%的目标。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34.8%,成为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顺利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植树造林占全球人工造林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建成首批5个国家公园、首个国家植物园、种子库。云南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阿里近万只藏羚羊迁徙等,都体现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效。
环保公众参与日益广泛。利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国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项目超过130万个,约占全国志愿服务项目总数的20%。有39.33%的群众参与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民间河长”“生态卫士”“环保守夜人”。
全球治理贡献更加彰显。从西奈半岛节水梯田到撒哈拉沙漠“绿色长城”,从东非光伏电站到南美“中国大巴”,“独特的中国礼物”为促进当地发展和人民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同。
在新征程上肩负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生态环境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心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鼓足工作干劲不懈怠,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聚焦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三线一单”成果应用。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八个标志性战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及时妥善应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持续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推进生态环保全民行动。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创新生态环境宣传方式方法,广泛开展生态环保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发展壮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力量,深入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和有奖举报机制,引导全社会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和模范践行者,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对外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广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深入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南南合作以及周边国家合作,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来源:《旗帜》杂志2022年第7期
20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