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平
2020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意见》。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内涵
经济体系是指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经济系统。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和模式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层面和领域,并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就构建形成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意见》阐明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清晰地界定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内涵。《意见》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如果用一句话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就是通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贯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形成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有人在理解这一体系时,可能会对绿色发展概念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有必要做点概念解释工作。我们在中央的文件或重大规划中有时会看到绿色低碳循环三个发展一起提,比如本《意见》,但有时只单讲绿色发展,比如新发展理念。那么,这两种语境下的绿色发展概念是不是一回事呢?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清绿色发展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绿色发展是指以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主要是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问题。由于绿色发展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形象性,后来逐渐形成了覆盖循环、低碳发展的广义绿色发展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把握:当绿色低碳循环一起出现时绿色发展就是狭义的概念,单独使用时更多地是涵盖了狭义的绿色发展和循环、低碳发展三重含义的广义绿色发展概念。广义的绿色发展是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其实质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统筹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工业化大生产以来困扰人类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就是“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过程。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后期开展的环境治理实践证明,单纯的末端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生产和生活的源头入手,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是国际社会在反思西方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后形成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气候相协调的发展方式。虽然这些理念和模式最早诞生于西方国家的探索实践中,但对制造业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际上是不完整不彻底的。我国在人均GDP刚刚跨入一万美元门槛的时候就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也体现了我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大国担当的决心和魄力。
二、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是工业化后进国家,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城镇化路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工厂”和国际制造业中心,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我国许多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载能高、消耗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产业占比较高,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特征,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以2019年为例,我国GDP总量只占世界的16%左右,但我国多种资源消耗高居世界首位,许多资源消耗甚至占全球一半左右,能源、铁矿石、铝土矿等消耗分别占全球49%、53%、56%。我国许多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石油更是超过70%,资源战略安全受到外部威胁。我国不仅成为全球第一资源能源消耗大国,也是二氧化硫、温室气体等第一排放大国。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呈现出压缩性、复杂性、紧迫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时间里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我国却在一个阶段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花几十年时间解决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末端污染治理是不够的,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意见》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几个重点领域到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到企业、园区、供应链,从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到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对在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贯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和安排,是从根本上系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路线图。当前阶段,我国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已经成为矛盾的重要方面,资源环境问题解决不了,高质量发展就难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就失去了根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能够使我国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形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气候相协调的发展格局,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顺应国际绿色发展潮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最先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反思传统工业化弊端、探索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之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特点:发达国家借助全球化机遇把低附加值制造业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他们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本国产业结构实现轻型化,像美英法等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都在70%以上,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基本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即经济不断增长而资源能源消耗却在下降。欧盟主要国家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峰值的出现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是在2005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因此,对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更关注具有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欧盟宣布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美国的拜登政府也打算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要解决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面临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困难更多。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整个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推动《巴黎协定》的诞生,为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承诺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各个国家纷纷给予高度评价。我们从实现碳达峰(2030年前)到实现碳中和仅相隔30年(2060年前),而欧盟从实现碳达峰(1990年)到碳中和目标相距60年(2050年),美国相距也有45年,这显然表现出了我们大国担当的责任和决心,彰显了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心。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国对世界的承诺无疑将成为影响全局、影响未来的历史性事件。
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实际上是对绿色转型发展的刚性要求,必须按照承诺的时间要求进行倒计时,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轨道上。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出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更加凸显了《意见》的里程碑意义和历史价值。《意见》要求发展建立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碳排放降低的各领域、各环节、各层面进行了系统的部署,制定了配套政策体系,这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具备良好的基础,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绿色新动能
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开始推动绿色发展,而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就提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有人怀疑是否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否具备可行性。我们认为,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反还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绿色发展新动能,使经济发展实现质量、效益、速度的统一。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从战略、法规、政策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一直高度重视,从发展战略和发展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法规政策不断推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态文明上升到执政理念的执政党,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颁布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国家,是第三个制定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国家,是第一个制定循环经济国家专项规划的国家。
其次,我国在绿色发展的各个方面开展了大规模多种形式的试点示范,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从本世纪初开始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和领域,以企业、园区、省市县为载体开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城市、“两型社会”、无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各种不同内容的试点示范,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例如针对我国重化工业占比偏重的情况,我们在煤炭、电力、钢铁、石油石化、有色、化工、建材、纺织、造纸、食品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基本形成了各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实现了节能降耗、提高资源产出率、废物近零排放、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经济环境效益双提升的目标。据专家测算,我国一个年产1000万吨钢的中型钢铁企业,如果把焦炉、高炉、转炉产生的尾气以及各环节余热、余压全部收集起来进行分布式发电,发电量相当于一个装机100万千瓦的机组所发电量,能满足自身生产80%的需要。目前,我国许多钢厂实际发电量能达到60万千瓦机组的发电水平。再加上固废、废水的循环利用体系,根据调查,我国一个中型钢铁厂每年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企业产生20亿元左右经济效益。如果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全面推广绿色发展模式,我国总体能耗、物耗强度将会有较大的下降。
第三,绿色技术创新将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强大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修复等是人类未来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需要有大量的绿色技术创新来支撑和实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将在各个行业、各个环节形成对绿色技术的创新需求,绿色技术创新反过来又会引领产业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绿色动能;新经济发展又会在新的层面产生新的绿色技术创新需求,如此循环递进螺旋上升将形成绿色技术创新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激励效应。每一项绿色技术的创新都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例如对工业“三废”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不断突破,使我国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不仅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而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环境效益突出。再比如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首先要解决低碳能源的问题,可再生能源占比至少要达到70%以上。我国目前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比约57%,能源结构必须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储能、高压输送、智能电网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光电风电等新能源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已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约占全球的30%,增量部分占44%,成本大大降低,已经能和传统电厂相媲美,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到世界的一半,绿色发展领域有望成为我国追赶和超越发达国家的新赛道,绿色技术创新将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新动能。(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2021-02-24